强自身、助实体,看中国平安生态里的小微活力

大公司的能力外溢赋能小微企业的活力迸发。

上世纪七十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阐述「企业的(一项且唯一的)社会责任是增加利润」的观点,此后,关于企业责任是「股东视角」还是「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争论一直绵延至今。

不同于可证伪的自然科学,对企业责任的探讨,价值不在于得出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要为企业乃至社会的未来发展指引方向。随着疫情、地缘等因素叠加所带来的经济承压,企业责任不仅是要增加利润,还在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帮助经济社会稳定,这种价值观正在形成更强的共识,对大企业来说尤其如此。

8月3日,2022 年《财富》世界 500 强排行榜揭晓,上榜企业总营业收入达 37.8 万亿美元,净利润总和达 3.1 万亿美元,均创下该榜单有史以来新高。

就中国而言,今年榜单上的企业数量和规模双双增长。中国大陆(含香港)公司数量达到 136 家。如果加上台湾地区企业,中国共有 145 家公司上榜。这些上榜的中国企业营收占 500 家上榜企业总营收的 31%,首次超过美国的 30%,且榜单前五名中有三家企业都来自中国,分别是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

而在不久前《财富》杂志发布的中国 500 强排行榜中,500 家上榜的中国上市公司总营收达到了 62 万亿元人民币,展现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一面,《财富》执行主编章劢闻对此总结:「(62 万亿)背后是整个中国经济,是覆盖中国角角落落的大命运共同体」。

在抽象到极简的经济模型中,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500 家强企的营收逐级传导,关乎上亿市场主体的经营和无数普通人的生计,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盘」。也因此,大企业在当下如何稳定自身经营并向外延伸、帮扶到更多中小企业成为值得阐发的课题。

在榜单上的头部企业中,有控国民经济的命脉要道的,如「两桶油」(石油)、「三大运营商」(通讯电信)、「四大行」(银行)等;也有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影响数亿人的衣食住行的平台经济企业,如阿里、腾讯、京东等等。

平安是榜单上比较特别的一家企业,在最新的 2022 年世界 500 强排名中位列第 25 位,蝉联中国内地混合所有制企业第 1 位。而其在「中国 500 强」排名中,自 2018 年跃居到第四位后,到今年平安已保持五年。和前面提到的企业相比,平安并不处在掌握「自然资源开采权」或是能发挥极强「平台效应」的赛道,且这几年无论是宏观环境或者其所处行业的底层逻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平安连续五年位居第四

即便如此,平安 2021 年营收仍然增长到了 1.18 万亿。深究这几年平安大刀阔斧的转型与改革,不难发现逆境下的增势其实早有伏笔,平安的转型从未停止,无异于一边飞行一边换装新引擎,不断焕发新生。

01 大企业,自身稳定是一切前提

对大企业来说,自身业务稳定是解决一切问题乃至「达则兼济天下」的前提,越是处在不确定性中,长期竞争力越是关键。

平安最为消费者所熟知的是其保险业务,而实际上从 1988 年创立以来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平安的业务已远远超出保险范畴,目前正处在「综合金融 + 医疗健康」的战略升级阶段。

在综合金融驱动下一站式满足客户需求,不但能够提升客户交叉渗透,实现对客户的长期服务,从集团层面看,也让平安能够「多点支撑」,平滑经济周期所带来的波动。

就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尽管寿险业务依然承压,但像平安产险的原保费收入、平安银行的营收和净利润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综合金融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得到彰显。此外像是平安旗下的科技公司如陆金所、汽车之家、平安好医生等业务,也都能够与核心金融业务形成联动,相互支撑。

与此同时,由平安在行业内率先开展的寿险改革,目前来看成效已显。

从渠道端来看,2021 年平安代理人人均 FYP 同比增长超 22%;且目前平安招募的优 + 新人 100% 都是大专以上学历。从产品端来看,平安从大健康时代和老龄化趋势出发,依托成熟的医疗生态圈,已搭建了「保险 + 健康管理、居家养老、高端康养」的产品及服务体系。

中国寿险行业从 20 世纪末兴起,靠着人口红利叠加经济增长,走过了高速增长的前三十年,但在 2018 年开始步入增长瓶颈,简单来说,消费者的需求变得更加细分、对寿险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同时,险企一直倚重的代理人「人海战术」也面临挑战,粗放式的人力驱动难以满足未来需要。

面对时代的拷问,平安从 2018 年下半年就开始对渠道和产品逐步展开调整,在试点推行和前期总结后,2019 年由马明哲亲自挂帅设立寿险改革领导小组,并在全面推行改革的过程中明确了「4 渠道 +3 产品」的改革战略框架。现在来看,「晴天修屋顶」为平安寿险改革争取到了更充裕的转型窗口。

人们常说「船大难调头」,如平安这样营收在万亿规模的企业,在疫情之中还能完成如此体量的业务改革,个中困难恐怕很难被外界探察。之所以能够稳健推动业务转型,其多年来持续推动的科技赋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科技方面,平安拥有一支近 11 万名科技从业人员、超过 3000 名科学家的人才队伍,并且每年将 1% 的营收用于科技研发,不论是保险业务中的智能定损、理赔,还是银行业务中的风控,乃至内部招聘中的智能面试,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平安内外的各个环节,以提高组织效率。

可以说,靠着综合金融的多线并举、率先实行已有成效的寿险改革、以及长期的科技赋能投入,平安在外部环境剧烈变化的条件下,经受住了大风大浪,实现了业务稳健发展和长期竞争力的构建,这为其能力外溢,帮助更多外部企业、稳定经济大盘创造了条件。

02 「大帮小」的必答题

大企业和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说,后者可能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达 1.54 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达 1.03 亿户,解决了 2.76 亿人就业。

现在来看,疫情冲击叠加预期转弱等多方面压力,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尤其大。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承载了大量就业;其次,中小企业现金流薄弱,抗风险能力差;第三则是如何有效帮扶中小企业是全球各国政策制定者的普遍难题,怎么帮,如何帮,全世界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作为平安这样体量的机构来说,其庞大金融生态所关联着的中小企业和就业可谓不计其数。但平安的帮扶路径更多在探索「授人以鱼,亦授人以渔」的差异化模式,并且不断以自身的科技和品牌能力输出赋能于小微企业。

首先是授人以鱼,立足金融机构的主业和本职,在小微主体的资金融通中,平安银行切实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在 2021 年 9 月 30 日至 2022 年 3 月 31 日期间,平安银行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累计减免支付结算手续费规模超 6400 万元,惠及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近 53 万户。

平安普惠也利用 AI 技术为小微企业主开辟线上绿色通道,推出提额减费、延长还款期限、扩大优惠覆盖面等措施,来帮助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复工复产。陆金所也同样将小微实体作为服务重点,披露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内,陆金所控股 83.5% 的季度新增借款流向小微企业主,较上年同期增长 7.8 个百分点,已连续三个季度八成新增借款流向小微实体。

放款给钱解决的是燃眉之急,在对中小企业纾困的问题上,平安围绕小微企业主所处产业链构建的资源体系则更切入他们长期发展的痛点和堵点。

比如,平安普惠的「陆慧融生意通」是以 B2B 商业资源匹配为核心的数字化经营赋能工具,旨在帮助平安普惠的 1600 万小微企业主客户连接上下游渠道,扩大采购和销售途径,优化供应链。在上海疫情期间,通过该平台达成的生意,只要有一方为上海企业即可获得 4000 元/人的奖励。

对于批发零售、制造、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平安普惠则推出「4+1+1」小微扶助计划进行定向帮扶。平安普惠各地分公司还会结合当地的产业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帮扶行业和落地政策。

又比如平安银行的「平安薪」业务,也是为中小企业数字化管理所打造,这一产品在代发工资的基础需求功能之上,通过调研上千家企业,延展增加了人事管理、智能算薪、个税管理、差旅管理等大量中小企业所需要的服务模块,帮助小企业提升组织效率。

针对「专精特新」行业企业,平安银行通过精准分析和画像,打造从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匹配差异化、综合化的金融产品。专精特新的内涵,就是技术升级,以创新力为壁垒,而只有先完成自身的「技术升级」,才知道其他企业的痛点,针对性下药。本质上,针对专精特新的精准帮扶,是平安作为一家科技 + 金融企业的「能力外溢」。

总地来看,平安把「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相结合,通过自身的能力外溢,为中小微企业应对市场波动提供有力的金融与数字化支持,实现精准滴灌。

而针对此轮上海疫情中受创、同时也是民众念兹在兹的餐饮行业,平安更是依托自身的品牌资源联动上海的老正兴、绿波廊、宝燕海鲜等传承百年的老字号品牌走进平安的餐饮客户中,让老字号的名厨与平安的客户进行交流切磋,也让上海人民渴盼已久的烟火气尽快归来。

坐落于淮海路商圈的江浙融合菜餐厅逸采 EASEFUL CUISINE 便是此次活动的参与者之一。开业两年多来,逸采凭借食材品质和创新能力颇受食客好评,收获了一波稳定的回头客。基于逸采老板石靓对平安的多年信任,当餐厅希望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时石靓也第一时间向平安银行寻求金融服务。

而对于此次活动,石靓更是直言很受启发。「我觉得餐饮就像一个艺术品,大家需要碰撞、交流、创新,才能互相启发、共同进步。这次和老正兴交流给我们启发很大。也希望双方能一起成长,为上海食客带来更加多元的美食。」

平安服务的餐饮客户除了像逸采这类年轻新品牌,也有大隐隐于市的老牌餐馆,宝燕海鲜此次走进的正是位于苏家屯商圈的苏家坊象山海鲜。

这家开在居民区的餐厅已在当地扎根十多年,过去一直承接公益的老年餐,菜品可口价格亲民,对周边居民来说是「自家食堂」般的存在。苏家坊老板张强坦言,「平安普惠是我们非常信任的一家公司,这次邀请我们参加活动,我们很开心。和宝燕海鲜的厨师交流,也是一次互相学习的机会。」

平安普惠业务员也表示,此次双方的交流,不仅从经营层面给了客户更多发挥空间,也能让周边居民受益、将更大的幸福感传导给大众。「尤其是上海疫情后,大家急需正常的生活和烟火气,平安这次活动也显得更具社会价值。」

这场活动中一个很有趣的点是,许多参加的餐饮老板,以及老字号餐厅的总经理、行政主厨等资深餐饮人都不约而同谈到,听到活动时感到有些意外,一方面,同行之间平时交流的机会不多,另一方面「没想到金融机构会组织这样的活动」。疫情过后,上海餐饮人都很希望能够相互取长补短,让「烟火气」尽快回来。

这些餐饮人的心声,其实也是平安对于「大帮小」必答题所给出的答案。如果说「陆慧融生意通」、「平安薪」等平台是平安依托金融科技能力,以更高效、更便捷、更专业的方式赋能客户经营管理,那么邀请老字号走进所服务的客户餐厅,则是平安将品牌能力向外辐射的典型尝试,是授人以渔的又一实践。

就在近段时间,平安重启 20 年前的「专业·价值」品牌标识并予以升级焕新。力图用最专业的金融顾问、家庭医生、养老管家,为客户提供「省心、省时又省钱」的服务,继续为客户、员工、股东和社会创造价值。

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指出,「平安要成为道德高尚、社会认同的企业,要以价值最大化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作为平安人一切工作的行动纲领、指路明灯。而我们所说的价值,不是钱,不是讲概念,而是多种价值的辩证统一。」

其所说多种价值归纳来看即经济价值、社会价值、道德价值。平安借助资金、资源、能力建设等多举措帮扶小微,让这些企业认可平安、选择平安、留在平安,并通过不断丰富自身能力服务客户、回馈社会,正是三种价值最大化的缩影和体现。

结语

就像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所写到的那样,「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经济环境是复杂的共同体,有能力的大企业与小微企业其实休戚与共。疫情终将过去,但在应激环境下所形成的社会共识,以及平安等企业的帮扶实践,将会对中国的营商环境起到长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