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已成“王”,“光伏茅”隆基能多久称“王”?

经历了2020、2021两年的“光伏大年”后,长期具备周期波动性的光伏产业是否已经到达顶点?

文|松果财经

在国内新能源板块,宁德时代被股民们亲切的称之为“宁王”。而在热度同样不低的光伏产业,“基哥”隆基股份,无疑是那颗最亮的星。

2011年至2020年,隆基的营收规模从十年前的20亿元,增长至如今的545亿元,翻了近30倍。即便是在疫情冲击的2020年,隆基股份仍然以超过60%的成长速度惊艳四座。

11月23日,隆基股份发布公告称,与一道新能源签署硅片长单,约定出货量11.58亿片,期限为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按月议价,预估不含税合同金额约70.41亿元,占公司2020年营收约12.90%。

但二级市场的反应却并不乐观,截至11月25日A股收盘,隆基股份股价下跌3.67%,距离月初的最高点下滑了约11%。

经历了2020、2021两年的“光伏大年”后,长期具备周期波动性的光伏产业是否已经到达顶点?而作为龙头的隆基股份,又是否只是被资本大浪拍上潮头的泡沫?

由盛而衰,向死而生

光伏产业的兴起,不过短短的二十几年。而带入国内视角,则是一部记录着中国光伏产业跌跌撞撞的发展史。

2000年,37岁的施正荣带着太阳能技术与40万美元积蓄回到国内,创办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抓住国家发展光伏产业的大势后,尚德一路走上纽交所,成为中国首家登陆纽交所的民营光伏企业。

到了2005年,赛维在江西省成立,并带着它的创办人彭小峰登上了2008年的胡润富豪榜。随后的几年间,在政策的扶持与刺激下,汉能、三安光电等众多光伏企业先后诞生,多晶硅炉遍布全国各地。

2010年前后,我国光伏产能一跃达到占全球一半以上,并包揽了全球前十大光伏组件生产商中的前五名。

但如此快速的进步,也同样留下技术实力跟不上的祸端。

表面上看,以尚德为代表的早期国内光伏企业,靠着国内政策利好与海外市场景气,迅速实现腾飞。然而由于缺乏技术支撑,国内大部分光伏企业只能成为外国资本的“代工厂”。

于是,伴随2008年金融危机大浪袭来,光伏市场“黄金十年”结束,并大幅萎缩。同时欧美地区接连对中国光伏产品实行“双反”,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们,陷入“进退维谷”的艰难境地。

2013年,曾风光无限的尚德发布公告承认5.41亿美元债务违约,最终实施破产重组;而赛维LDK创始人彭小峰也负债累累,最终逃亡美国。

或许,只有置之死地,才能激发求生的欲望。落后产能的淘汰,反而为后续的崛起奠定基础。

近两年间,全球对新能源利用提升到新的高度,光伏作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清洁能源,更是得到极大发展。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及组件分别占据全球69%、63%、77%、69%的产能,且产能产量均高居世界第一。

而在这背后,隆基股份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参与者,到领路人

隆基股份经历了早期中国光伏产业的兴衰。1990年,李振国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半导体材料专业,进入国企从事单晶硅材料生产。在随后的十年间,李振国一直在单晶硅材料领域奋斗。

2000年,李振国创办先新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隆基股份前身),依然从事半导体级单晶硅材料的研发、制造与销售。初创的西安新盟举步艰难,在资本市场的路上越走越慢。由于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李振国也因此试了很多错。

一直到2004年,光伏产业风口吹起,于其他中国企业家一样,本就是做硅材料的李振国也加入到行列之中。

同时,这场风口也是隆基股份发展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是在这个节点,隆基确定了单晶硅的技术路线。2004年前,多晶硅片因为成本优势,占据主要市场份额,而无锡尚德此前就是这一路线的佼佼者。

受制成本、工艺等多重因素,同样一块硅片,单晶硅片往往需要投入更多资金。但同样,优势在于单晶硅具有更高的电能转换效率,以长期的发展角度看,单晶硅显然更具未来。

首先,对比晶硅路线和薄膜路线,晶硅路线具有投资成本低、产业基础稳定、产业化前景广阔等优势。

其次,对比单多晶工艺,单晶的生产工艺和技术门槛高,高转化效率带来的度电成本下降空间大。

此外,隆基同时还对原料提纯方法、聚光电池(CPV)与晶硅电池的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调研,最终坚定了走单晶高效电池的技术路线。

不过,一开始整个行业并不看好单晶。后来李振国曾回忆到:“我跟他们讲,今后两年单晶硅片的成本会快速降低,你们往单晶转。但我跑一圈下来,结果不乐观,没人愿意转。”

但隆基为推广单晶,在当时公司财力和能力只能在组件和电池里选一项的时候,选择了最靠近终端的组件。组件如果用单晶,那么硅片自然也要用单晶。于是,隆基股份自2014年开始发展组件,用了6年时间布局,值得2020年组件产能开始放量。

同时,为了加快单晶硅片的顺利推广,隆基更是主动向行业扩散自己的单晶技术。

2017年隆基联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帝尔激光联合推出并向全球免费公开“单晶低衰减方案“-LIR(光致再生)技术。隆基通过持续的向外输出技术,调整产业链布局,改善产业链对单晶的态度,一步步开辟了光伏产业单晶硅方向的技术路线。

如果没有隆基的积极推进,单晶路线的普及时间可能将会更晚,而发展路径或许更加曲折。在隆基的推动下,以单晶硅为主导的光伏产业格局由此形成,并在光伏产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爆发之下,仍存隐忧

“顺者昌,逆者亡”,顺应市场的发展规律,往往能够带领企业走向高点。

而光伏产业的兴衰,似乎正是这段话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光伏产业都被认为具有极强的周期性。从宏观经济的变化再到政策的更替,都可能引起市场整体的起伏波动。如果去看隆基股份十年的股价变动,似乎也能确定某种涨跌规律。

2012年上市时,光伏市场正遭遇大洗牌阶段,伴随市场的整体调整,隆基股价也从上市初的1.55元,一路跌至不足1元。

直到2014年,隆基股份开始涉足光伏组件业务,并带动自身单晶硅片产品打开市场。2015年,隆基股份营收达到59.47亿元,净利润从2013年的不足亿元增长至5.21亿元。

在营收净利双涨的同时,叠加2015年的牛市,隆基股价逐步攀高。不过,2015年下半年牛市结束,A股大盘整体回调,隆基的股价也一并回落至3元左右。

2017年,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速推动太阳能热发电产业。政策利好推动光伏产业重新繁荣,尤其是单晶硅片更是成为香饽饽。这种情况下,拥有技术优势的隆基成为市场宠儿,股价迅速拉升至17元左右的高点。

但在2018年6月1日,“531新政”发布,对补贴水平进行削减,使得国内光伏产业遭到重创。受此影响,隆基股份从“531”前的高点跌去约300亿市值,跌幅近50%,其他光伏股股价均接近腰斩线。

2020年,突然的疫情爆发限制硅片产能增长,同时硅料厂事故频发进一步加剧供给不平衡。同时直接造成硅片价格持续攀升,作为龙头的隆基股份,更是实现营收净利大幅上升的戴维斯双击。

如此看来,光伏行业的兴衰与行业的起伏有着直接的关联。当本次行业浪潮不断向上攀升之时,可能存在的下滑态势将给予隆基股份可能的威胁。

此外,纵观国内光伏产业发展史,补贴几乎出现在了每一次的大涨大跌间。伴随国家光伏补贴逐步退出,光伏行业正逐步摆脱政策驱动的原有形态,开始向市场化转型。

不过对于隆基股份而言,这种转变反而是一种利好。作为行业龙头,占据多方面优势的隆基股份反而有望获取更高估值。

2020年后,伴随全球各主要国家分别明确碳中和目标及政策,光伏产业进入新的黄金时期。行业的高度景气,同样也吸引大量玩家涌入硅片赛道。但这也同时带来了产能过剩、价格补贴战可能打响的风险。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硅料产量约56万至57万吨左右,约能生产240GW的硅片。但事实上,预计到今年年底,行业前十的硅片厂商产能就将达到350GW。这意味着2022年全球硅片产能将超过原料产能,为保证自身市占率,硅片厂商明年可能会采取主动降价的措施。

如此看来,一旦价格战掀起,这波上升趋势将可能被遏制。而作为龙头的隆基股份,或将遭到重大打击。

与此同时,在日新月异的光伏产业,技术的波动也是隆基股份将面临的威胁。正如隆基的崛起得益于市场从多晶转向单晶,但想要继续保持这种优势并不容易。

目前,光伏硅片市场主要以166、182、210三种规格的大尺寸光伏硅片为主。中环股份、东方日升等头部光伏企业正在加速朝着210mm尺寸发展,而隆基股份则选择不同的打法。

据隆基股份2020年年报显示,太阳能组件及电池业务为其主要营收来源。近几年间,隆基开始加快在组件电池业务的步伐,通过构建、打通光伏全产业链,来形成自身的护城河。

不过,182与210硅片的尺寸之争仍将持续,虽然短期内两种尺寸将保持共存的局面,但正如单晶取代多晶,站队的失误也可能为隆基埋下一缕风险。是成为历史还是继续书写历史,隆基股份的下一次选择将是关键。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神速入局光伏,签约订单到手软,双良节能“豪赌”能成事儿吗?
起底中国光伏四大争议事件:争议、冲撞能否给行业带来成熟与良善?
中环股份4月光伏产出突破2万吨,工业4.0下的G12产品是关键
尚德电力、汉能、英利、赛维、隆基......光伏跌宕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