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洪流裹挟桃李面包

竞争对手的围攻,成为桃李面包业绩承压的主要原因。

文|斑马消费 陈晓京

步子是不是迈得越大越好?扩张是不是越迅猛越好……我们通过对桃李面包的分析,或许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8月10日晚间桃李面包披露半年业绩,营业收入增长7.32%,但归母净利润下降11.59%。昨日,公司股价下跌4.38%,报收32.32元/股,市值从巅峰期的450亿元下跌至307.76亿元。

公司是中国包装面包老大,短保面包市场的绝对龙头,A股面包第一股,此前凭借优秀的业绩,成为东北地区为数不多的消费白马股。

但是,2015年上市之后,桃李面包在资本洪流的裹挟下,为了保持业绩增长,推进产能急速扩张。公司创立20年积累15万吨产能,上市5年时间便提升至35万吨以上,预计未来几年将至少推进至50万吨。

毛利率下降、返货率及折让率升高,压缩了公司的业绩增长空间,导致近年整体增速下降、今年上半年直接陷入业绩下滑。

也许,创始人吴志刚家族将来会怀念,一家人齐心协力好好做面包的时光。

低调桃李

对于桃李面包,全国各地网友们集中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是,这到底是哪里的品牌?

很多北方的朋友,根据自己吃面包的习惯和本地的市场状况,很容易得出“桃李面包是我们本地品牌”这个有偏差的结论。

这家公司一直勤勤恳恳做面包,已经坐稳中国短保面包市场第一品牌的宝座。但因为太过低调,很多人不知道这其实是一家沈阳的企业。

桃李面包(603866.SH)做的是最传统的产品。公司主打短保面包,夏季保质期3-7天,冬季5-12天,它的口感优于达利园、盼盼那种传统的长保面包,价格比面包店的现烤面包低。

公司通过较为传统的渠道对外销售,采取中央工厂+批发的商业模式来运作。截至2021年6月底,公司通过848家经销商进入31万个零售终端。

与此同时,公司的股权构成和治理结构也颇为传统,算是标准的家族企业。

公司已经上市6年,公司创始人吴志刚家族成员仍然占据前十大股东中的大部分席位,其中吴志刚、盛雅莉等5人结成一致行动人,几轮减持后,持股比例仍高达61.54%。

吴志刚家族已完成二代接班,吴学亮出任公司董事长、执行总经理,非独立董事和高管团队几乎均由其家族成员担任,核心岗位仅有董事会秘书和财务负责人对外聘任。

不过,这并没有影响资本市场对桃李面包的追捧。

公司打破了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刻板印象,成为东北仅次于长春高新的白马股之一。去年消费股大热,其市值一度达到450亿元的巅峰。

企业盈利后,对利润的处理方式也很传统。公司上市后,一直延续大手笔分红的习惯,绝大多数年份都拿出归母净利润的70%以上进行现金分红,2019年度甚至接近100%。近3年现金分红18.08亿元,吴志刚家族分走绝大部分。

业绩承压

当了一辈子教师的丹东人吴志刚,1995年退休后,拉着儿子一起开面包厂。因其教师身份,他创立桃李面包这个品牌——桃李满天下,既是追怀,也是期望。

随后几年,吴志刚家族通过自我造血,根据供应半径,将面包厂开到青岛、锦州、哈尔滨、沈阳、大连、长春、石家庄等地。除了深耕东北和华北市场,公司还远赴西安、成都和上海落子。

到2000年,桃李面包收入规模首次过亿。在那时候,已是个了不起的数字。

站稳脚跟后,公司将这些资产打包上市,成为A股面包第一股。

2015年上市后,公司进入加速扩张期。IPO募资帮助公司在哈尔滨、石家庄增设生产基地,在东莞、重庆、天津、武汉建设新基地。

截止2020年底,公司19个生产基地,产能总量已不详,只知道公司去年的面包年产量已超过35万吨。而在公司上市之前的2015年,公司年产能仅为15万吨左右。

桃李面包上市5年的业务扩张,远远超过了公司创立20年的发展。

上市之初的2015年,东北地区仍然是公司的主要业务来源,收入占比接近一半,华北、华东市场高速增长;到2020年,虽然东北地区仍然是核心市场,但公司在整个北方市场的业绩趋于平缓,增长主力变成了华南和华中市场。

受此影响,公司业务发展并未如预期那般持续增长,而是出现了明显的疲态。

2016年之后,公司的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增速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去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速首次下降至个位数,仅为5.66%,在毛利率下降的基础上,归母净利润的增长也主要是由于削减费用。

最新披露的2021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29.39亿元,同比增长7.32%,归母净利润3.69亿元,同比下降了11.59%。

公司对业绩下降的解释为,去年有社保减免政策减少了公司的成本费用,同时,今年的返货率及折让率同比升高。

警钟敲响

在中国包装面包市场(区别于烘焙面包店),桃李面包多年来保持市场份额的绝对优势,2019年市场份额达到26%。长保面包巨头达利和盼盼紧随其后,分别为11%和9%,然后就是短保赛道的小巨头嘉顿(6%)、宾堡(6%)、义利食品(1%)等。

桃李面包的市场份额还会继续增长吗?无论如何,公司已经做出了这样的规划。

公司如火如荼的产能建设仍然继续推进,2021年3月江苏句容2.12万吨的生产基地已投产。目前,还有沈阳基地(6万吨)、浙江基地(4.28万吨)、四川基地(2.5万吨)三大工厂正在建设中。

也就是说,2021年及之后的这几年,公司还将新增产能15万吨左右。

公司前20年,15万吨产能;上市后5年,达到至少35万吨;再花几年时间,产能至少50万吨。

8月11日,公司对外公告称,已投资成立太原桃李面包有限公司,也许山西基地也正在筹划中。

公司从核心市场东北走出来,先华北、华东,再西北、西南、华中、华南,扩张与深化相结合,逐步成为一家全国性的食品生产企业。

在这个过程中,桃李面包并非毫无敌手。宾堡深耕华北;港资的嘉顿集中在华南市场,收购了华东市场的外资品牌曼可顿,都是公司在短保面包市场的重要对手。

同时,在资本的追捧下,长保面包巨头们也发现隔壁的商机。2018年下半年达利食品推出美焙辰,凭借母公司的市场优势,去年规模已超10亿元;盼盼旗下的短保面包也早已开始在终端布局。

竞争对手的围攻,成为桃李面包业绩承压的主要原因。

同时,从财务数据来看,公司近年存货规模一直在增长——报告期末的短期数据,仍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的整体周转情况。

桃李面包上市前就规划了面包之外的两大产品,月饼和粽子,但是,这么多年发展下来,只能说,突破不大。

这都给桃李面包的未来发展敲响了警钟。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桃李面包:牺牲业绩,一路向南
频繁套现,“面包第一股”能否继续高速增长?
业绩下滑,家族套现,桃李面包走不出山海关?
业绩失速股东大手笔套现,桃李面包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