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是夕阳产业?股票被严重高估?有几点我们不同意

白酒的基本盘到底是什么?

文 | 云酒团队

“年少不知科技香,错把白酒加满仓”“新能源、半导体YYDS”······ 过去数日,白酒股的下行走势,让部分投资人对白酒股的投资价值产生了质疑,甚至有媒体断言“白酒是毋庸置疑的夕阳产业”。

对于这些观点,我们有几点不同意见。

毋庸置疑的夕阳产业?

长期以来,不断有观点认为白酒行业是夕阳产业,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很多人看来,白酒行业产量近年来连续下滑,是其产业规模收缩的表现。实际上,这一观点忽视了产业数据的两个关键因素。

一方面,白酒产量数据统计的范围是“规模以上企业”,而非全部白酒生产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标准也经历了调整:2010年之前标准是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而2011年之后调整为2000万元以上。纳入统计范围企业数量的变化,自然会反映在产量统计的结果上。

也有观点认为,2011-2016年白酒产量持续上升,在2016年达到1358.36万千升的产量顶峰,此后持续下滑,这发生在“规模以上企业”标准调整之后,说明白酒市场增长乏力。

这一观点,忽略了白酒行业发展趋势:行业强分化下,白酒市场不断向头部企业集中,这就造成了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减少。例如,2020年,白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为1040家,2019年为1176家,2016年则为1578家。显然,纳入统计的企业减少538家,统计的产量自然也会下降。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统计口径变化对产量数据产生的影响。例如,2018年白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量871.2万千升,销售收入5363.83亿元,较2017年统计数据均有所下滑,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却是保持正增长。

云酒头条(微信号:云酒头条)2019年曾就此撰文《总产量3年减少500万千升,白酒行业怎么了?》(点击链接阅读原文)进行分析。过去白酒行业由于原酒和瓶装酒被重复计算,造成数据“虚胖”另有部分地方政府、企业为了“成绩”而“主动注水”,而在经济数据“挤水分”的宏观形势下,数据出现新变化不难理解。

显然,单纯从产量数据变化,就得出“白酒是夕阳产业”的观点失之偏颇。

白酒的基本盘到底是什么?

分析白酒行业发展,根本是要看清“基本盘”。

第一,与威士忌、白兰地、伏特加等烈酒之于原产国的意义一样,白酒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酒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白酒及其文化已深深融入在国人生活方方面面,消费基础稳固。

从消费人口来讲,虽然我国出生人口呈现一定下滑态势,直接影响就是饮酒适龄人口减少,但包括三孩生育政策在内的人口增长政策的推出,酒类消费者群体未来仍不会有明显收缩。与此同时,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消费者对于国潮、传统文化的关注,对于传统白酒的关注度保持较高水平,“年轻人不喝白酒”的观点已不再成立。

第二,酒是特殊的非必需品,是消费者承载和抒发情感的重要表达媒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消费者饮酒方式、饮酒量上发生了变化,但基于精神层面需求的理性饮酒、健康饮酒,仍然是根本需求,这一趋势也得到了白酒行业的广泛认可,包括酒与社会责任促进联盟等组织的成立,印证了这一点。

第三,消费者对于白酒“质”的需求已高于于“量”的需求。当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白酒行业已经进入“不缺酒、缺好酒”的时代,从需求侧来看,消费者“喝名酒、喝好酒、喝老酒”需求日趋旺盛,这也直接推动了供给侧改革,名优酒企业纷纷加大产能和储能建设,不断提升产品品质。

对于白酒行业来讲,消费者对于“质”的需求,带来了白酒价格的持续提升,弥补“量”上的缺失,也推动市场持续向头部名优酒企集中。消费升级为白酒行业创造的是结构性机会,酱香型白酒品类升温,便是最佳证明。

第四,海外市场增长潜力值得期待。当前,白酒市场集中在国内,“白酒国际化”虽然探索多年,但进展并不显著。数据显示,2018年,白酒行业出口量占整个产量的仅0.17%。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加之名优白酒企业加大海外推广力度,价值数千亿的海外市场,是白酒行业未来最大机会市场。

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预测,“十四五”白酒行业产量将达到800万千升,比“十三五”末增长8.0%,年均递增1.6%;销售收入达到9500亿元,增长62.8%,年均递增10.2%;实现利润2700亿元,增长70.3%,年均递增11.2%。

从预测数据不难发现,白酒行业仍然保持较强增长确定性。

在这样的行业“基本盘”下,名优酒企也不再刻意追求高速增长,而是转向高质量发展,在品质、品牌、文化、营销方面不断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价值。对于名优酒企来讲,“基本盘”足以支撑未来发展,白酒行业仍然是一个朝阳产业。

白酒股“德不配位”?

2019年以来,“喝酒吃药”行情备受投资者追捧,这也带来了“白酒股何以如此得宠”的质疑,甚至认为“白酒应离开‘舞台’中央,让位给‘新能源’‘高科技’等朝阳产业”。

这里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投资者对于白酒股的追捧,是市场自发行为,而非白酒上市公司“强买强卖”。真实情况是多数白酒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仍有待完善。投资者对于白酒板块看好,一方面是对于消费股和白酒作为国粹的认可,另一方面则是对白酒上市公司业绩确定性的预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各行业产生了较大影响,白酒行业在度过初期的冲击之后,快速反弹,保持了业绩增长。全年,19家白酒上市公司中有10家实现营收正增长。其中,贵州茅台实现营收949.15亿元,同比增长11.1%,五粮液实现营收573.21亿元,同比增长14.37%。

进入2021年,主要白酒上市公司仍然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7月30日,贵州茅台发布上半年业绩。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总营收507.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90.87亿元,同比增长11.68%;归母净利润246.54亿元,同比增长9.08%。华创证券研究所所长董广阳表示,“贵州茅台这份中报,符合我们的预期。”

实际上,单纯从产业发展周期来看,没有一个行业能够保持持续的高速度增长。白酒行业过去几十年创造了高速增长的奇迹,成功穿越行业周期,度过了行业深度调整期,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已经表现出很强的业绩确定性。

2019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对外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其中,第二类的“限制类”产业中去掉了白酒产业,这意味着国家相关部门对名优白酒企业和行业整体良性发展,仍不断给予关注和支持。

在遵义、宜宾、泸州、宿迁、吕梁等全国白酒主要产区,有关部门近年来也不断加大了对酒类产业的支持和指导力度,产业规模化、集群化趋势显著增强,产业链不断完善。

当国家对白酒行业监管已经完全市场化,投资人如果还抱着“让位”的思路来谈白酒行业发展,可谓十分地狭隘。

有人对白酒的误解有多深?

就在探讨白酒股未来发展的同时,一些对白酒行业的误解也显现出来。

例如“白酒对宏观经济的贡献大不如前”。

从经济贡献来看,白酒行业作用巨大。据中国酒业协会最新数据,2021年上半年,全国酿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计1750家,完成酿酒总产量2834.24万千升,同比增长6.80%;规上企业累计完成产品销售收入4691.1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9.16%;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084.2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9.39%。

以遵义为例,上半年遵义市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产量同比增长49.39%,产值同比增长27.64%;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3%,工业投资同比增长达48.2%,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8.6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高41.9个百分点。

经济贡献之外,白酒行业在就业、税收、社会责任等方面也贡献颇多。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短短十余日,酒业捐赠款物即超过12亿元,而本次河南省出现持续性极端强降雨,短短数日酒企捐赠即超过2.47亿元。

误解还包括“粮食消耗”问题。

虽然酿酒行业是用粮大户,但行业发展建立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未对粮食安全产生直接影响,而白酒企业为了提升质量,不断加强原粮培育与基地建设,通过对农户种植技术培训、以高于市场平均价格的优惠条件向农民收购高粱等手段,带动了地区原粮种植水平,提升了农户收入水平。

诸如“算成本”等观点,也令不少业外人士陷入误区。例如有观点认为“一瓶茅台酒每瓶成本(含包装)仅70元”,直接与茅台酒建议零售价对比。巨大的价差看似惊人,但这样核算往往缺乏事实依据和严谨的推演流程,且忽略了一瓶酒在原粮、包材之外,陈储、营销、管理、研发、税费等方面成本,以及为渠道商留下合理的利润。

基于这些误解对白酒股进行价值判断,难免偏颇。从白酒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来看,它不是一个夕阳产业,而是一个朝阳产业。

正如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所言,“白酒产业是一个典型的时间产业”,这既要求白酒企业要耐住寂寞,坚守品质,同时也预示了白酒行业的旺盛生命力。

你怎么看“白酒是夕阳产业”这一观点?文末留言等你分享!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水井坊一季度净利下滑挣钱难,总经理拿850万元年薪合理否
复盘A股32年数据:白酒仍是“尖子生”
老白干酒释放“利好”股价跌停,净利增近7倍难阻“用脚投票”?
资本市场冷风吹,酒企“剧透”业绩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