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作者郑春华:快乐童年不是不写作业

快乐的童年不是不写作业,而是家长面对孩子成长的态度。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关注儿童生活、成长与教育的节日。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蓝鲸教育深度专访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作者郑春华,了解陪伴一代人的文学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探讨郑春华对于儿童成长、以及与儿童沟通交流的理念。

观点摘要:

1.让孩子的快乐感变得很单一,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孩子的成长需要全方面的呵护和引导。

2.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家长与孩子彼此成就、彼此成长。

3.教育是全方位的,孩子的成长包括心灵的成长、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成长。

4.孩子要一步一步成长,家长不能用自己的体验、经验去替代。并不是提前把你的经验教训告诉他,他就不走弯路。

5.不要单一地去读绘本,也不要单一地读纯文字的书,应该让孩子的阅读类型更加丰富。

6.家长要从自己的世界里出来,丢开那些世俗的、所谓的经验,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7.孩子更容易用正面的、积极的东西去化解,他们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弱小。

“快乐的童年不是不读书、不写功课”

蓝鲸教育:现在,很多和书中大头儿子年龄相仿的孩子可能都报了各种辅导班。您是如何看待孩子“抢跑”问题?作为家长,是与其他家庭看齐,还是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郑春华: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叫“快乐的童年”。现在有一种误解,提到“快乐的童年”好像就是不写功课。我认为,快乐的童年是一种态度,孩子的成长需要全方面的呵护和引导。

现在很多家长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功课上,好像孩子的快乐就是考个100分。孩子知道,如果他拿了100分回去,妈妈会快乐。相反,如果他今天田径赛第一名、足球队第一名,爸爸、妈妈好像无所谓。所以,长此以往,孩子越来越觉得所谓的快乐就是要把功课做好。让孩子的快乐感变得很单一,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几年前,我参加了一个学校的新生介绍会,去体验不同环境下孩子的不同成长。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爸爸,他说他发现女儿特别喜欢考试。他的女儿功课非常好,在私立学校考试一直是第一名,所以一到考试就特别的开心,因为她觉得表现的机会来了,她可以得到表扬了。他说我当时觉得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我希望我女儿的幸福感和快乐感要丰富一些,不只是在功课上。如果哪天她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功课不再是第一名了,她的人生是会倒塌的。

蓝鲸教育:您是如何看待当前家长的教育焦虑?又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的?

郑春华:这次智慧熊文化出版的两套图书,一套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一套是《小饼干和围裙妈妈》,主要讲家庭教育;接下来还会出版《非常小子马鸣加》,这套书是以小学为故事背景,会涉及到家长的焦虑。

在我看来,快乐的童年不是不读书、不写功课,而是家长面对孩子成长的态度。有些学校的教育理念就是全面的教育,这点我非常赞成。教育是全方位的,孩子的成长包括心灵的成长、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成长。

每个人的幼年阶段、童年阶段、少年阶段是不同的,不能把它打乱,用家长的体验和经验去认为孩子的童年应该是怎么样的。孩子的成长就像我们造房子一样,地基必须打牢,第一层必须建好。假如操之过急,房子不可能稳固。家长真的要认识到这一点,不能用你的体验、经验去替代孩子,让孩子完成自我,一步一步成长。

也许在这个阶段,他会重犯你的错误,没关系,这就是属于他的成长,他必须有这样的经历。并不是你提前把你的经验教训告诉他,他就不走这个弯路了;即使他不走这个弯路,他一定也会走另一个弯路。

“孩子的阅读类型应当更加丰富”

蓝鲸教育:作为家长,总是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父母应该如何陪伴孩子的成长?

郑春华:现在的家庭对儿歌的使用率太低了。儿歌对孩子的影响太重要了。在婴儿期,语言的教育不是让他听懂,而是让孩子熟悉母语,熟悉语言的节奏,为他开口说话做准备。儿歌是孩子接触文学作品的第一步,文学作品对他将来文字的学习、文字的运用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现在恰恰把这一步给丢掉了,直接进入了绘本的阅读,这是一种缺失。近年来,大量的绘本为对幼儿文学领域打开了一扇窗。但另一方面,它也局限了幼儿文学语言的发展、文字的发展,孩子的阅读需要建立在画面上或者借助于屏幕。然而,如果书上或者屏幕上都有画面,孩子的想象力就没有了。比如,提到一棵“神奇的树”,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个“神奇的树”。但是如果你给到他一个“神奇的树”的画面,他就不想了,这样一百个孩子神奇的树都是一样的。

很多家长到今天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的孩子已经不会想象了。他们离开了画面,已经不会借助于语言或者文字,在自己的大脑中勾勒画面。所以,现在很多小朋友看书如果没有画面就不会看,听故事听不进去。长此以往,他们的想象力就慢慢地没有了、丧失了。

但这也不是极端的,绘本中也有非常精彩的故事。我认为,不要单一地去读绘本,也不要单一地读纯文字的书。应该让孩子的阅读类型更加丰富,这样孩子跟文学作品接触的时候,就不仅仅只用耳朵,通过耳朵传达给自己的大脑,也不仅仅只用眼睛,去看故事画面,而是全身心地去想象,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蓝鲸教育:走过学龄前,孩子进入上学阶段,父母应该给孩子最多的是什么?

郑春华:我认为应该是“更多的陪伴”。这时候的陪伴不像学龄前身体的陪伴,这时候的陪伴更多的是心灵的陪伴,由身体的陪伴,进入到心灵的陪伴,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真心的希望家长不要过于集中或者关心孩子的成绩,而是要关注到:一个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会有陌生的同学,他会遇到喜欢他或者不喜欢他的老师,他会有种种的不适应,会遇到以前在幼儿园没有碰到过种种的问题。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在幼儿园里每一分钟旁边都有老师,随时都可以找老师;而小学以后只有上课的时候,老师是在前面讲课,下课后,老师就不见了,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去找老师。这个时候,孩子难免会有一种被丢失被抛弃的感觉。他们脱离了成人的视线,很多事情要靠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胆子小的孩子甚至不敢开口问,会很憋屈,但等回到家后却未必能表述出来。这时候他可能会通过哭闹、不开心这些负面情绪来释放这种压力,如果家长不关注的话,还是会把重心放到他的功课上。但是这些问题不解决,孩子怎么可能专心的去做作业。

“丢开那些世俗的、所谓的经验”

蓝鲸教育:家长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

郑春华:我记得我儿子三年级的时候,我去接他放学。之前老师就和我讲过很多次,儿子一直跟一个功课不好的孩子玩,怕他受影响,我一直也没太关注。后来,老师就正式跟我说了,我就觉得不去管这件事情也不太好。所以,有一天我跟儿子正式地说,你老师已经跟我说过很多次了,你一直跟某某玩,你最好远离他,他现在功课也不做,经常逃学,你不要跟他学坏。

但是,后来我再去接他放学,好几次我都发现他还是跟这个孩子在一起。几次以后,我问他,你怎么还跟这个同学在一起,当时我是很不开心的。就在等红绿灯的时候,我儿子突然跟我说,他说妈妈我想跟你打个比方,这个男同学好比就是一本书,他现在只是封面坏了,但是它里面的内容非常好,你知道吗?这个同学是我们全班唯一一个校足球队员,他的足球踢得非常好。还有,他很勇敢。那时候高年级的同学来抢我们班的拖把、桶,我们都不敢去,只有他很勇敢地从高年级同学手里把我们班的用品夺回来了。

我听了以后马上对他说我懂了,我希望你可以跟他的优点玩,而不是被他的缺点影响。

我儿子听完后,对我说,你知道他为什么逃学,不做功课吗?因为他的爸爸、妈妈离婚了。有一次他妈妈告诉他要去出差,就再也没有回来。其实,他的妈妈去了日本。他心里很难过,他想去找他的妈妈。

听完我儿子的这番话后,我从内心深处理解了他,我不再阻止他们在一起玩,甚至周末让他把这个同学带到家里玩,陪伴一下这个孩子。

小朋友身上会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我们都不愿意去真正地理解、读懂他们,又怎么能让他们愿意听从我们的教育呢?教育首先要理解他,你说的话才会跟他有共鸣。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孩子成为一名小学生后,真的要把更多的陪伴放在他的心灵上,要跟他多做交流。我常常觉得到晚上睡觉的时候,跟孩子聊天,太重要了。每天只要有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很放松地跟孩子聊天,听他讲述他在学校的生活,会比你去开家长会重要的多。你可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在想什么、他在学校里的状态怎么样。这样的陪伴比站在旁边给他指导作业重要的多。当孩子内心的问题都化解了,就可以专心他的学习了。

很多时候,家长要从自己的世界里出来,丢开那些世俗的、所谓的经验,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同时,家长对孩子的理解,不要带着成人的经验理解,孩子在他们的世界里很单纯,很简单,没有你想得复杂。

有时候他们的交往,他们的对话,你认为他受伤了。其实,他根本就没有。今天,为了小孩跟其他孩子的家长不开心,明天,两个孩子又在一起玩了。家长不要带着太多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经验,去介入太多孩子的生活。

“孩子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弱小”

蓝鲸教育:在不同的作品中,您的教育理念是否发生了一些变化?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

郑春华:我之前写过一本书,叫《了不起的职业》,里面写了很多平凡的岗位,比如环卫工人、邮递员、保姆、医生、警察、消防员、便利店营业员等。

为什么写这套书?是因为受到现在唱歌比赛、明星选秀节目的影响,我女儿说长大的理想是当明星。当我听到的时候,我觉得这种单一的导向是不对的,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明星、成为歌星。

其次,我想告诉孩子,无论是明星还是歌星,他们只是在亮丽的舞台上表演,而真正搭建舞台的人是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我希望孩子认识到不同岗位的价值,热爱每一个为我们工作的普通人。

当时在写作的过程中,这个愿望非常强烈,因为我觉得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为他们做正确的引导,每一行、每一份工作、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去尊重。

我想让他们知道,在我们的世界上有这些职业、这些人在为我们辛苦地付出。我并不是在这个作品里倡导你将来要去做这个职业或者那个职业,而是通过一些有意思、有趣的故事构思,把普通的职业引进孩子的阅读范围。

另一个作品《一个姐姐和两个弟弟》,我写的是重组家庭。我常常在生活中感知到,家长会带着偏见:离婚家庭的孩子会很可怜。其实,离异家庭会对孩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否可怜并不是一个成年人可以去定义的。我恰恰碰到过一些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后期成长也非常好。

我的其他作品,比如《米斗的大计划》写的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去世了,由妈妈带她成长的家庭;《丫中和丫串》是写一对双胞胎姐妹,从乡下来城市投奔在城市中打工的父母的故事;《大眼睛》是写一个弱智的女孩子的故事。

为什么会写这么一系列?是因为在现在的社会中,真的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拥有像大头儿子、小饼干这样的生活环境。有一部分孩子的生活就是缺失的,在他们缺失的生活里,这些孩子是什么样子的呢?他真的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可怜、那么弱小吗?并不是。在他们身上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强大。所以,我会写这样一群孩子,用他们的生命力来感染我们。同时,我也想告诉那些有这种经历的孩子,要如何战胜困难,如何走出雾霾,建立自己的生活,这是我的教育理念。

蓝鲸教育:您认为离异家庭成长的孩子和像大头儿子的家庭成长的孩子,有什么不同之处?

郑春华:第一,我觉得家长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而是用一颗平常心看待。我非常不能接受的是有些父母离婚以后,老死不相往来,甚至拿孩子去要挟,这种恰恰是最不好的结果。如果父母离异了,爸爸还是爸爸,妈妈还是妈妈,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彼此不在孩子面前去诋毁对方,给予孩子仍然是正常家庭氛围,孩子可以成长得很好。

如果爸爸妈妈的身份没有缺失,孩子又怎么可能一天到晚提醒自己,自己是从离婚的家庭出来的。

孩子有自己化解矛盾的方式。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成年人都有自己储存的经验。但是孩子没有那么多经验,他们没有负面的东西,更容易用正面的、积极的东西去化解,他们并不是我们想象当中的那么弱小。

同时,恰恰有这么一群孩子,因为特殊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他们拥有了特殊的能力。这种特殊的力量可以感染拥有完全完美生活的孩子,让他们间接的获得一种成长。

蓝鲸教育:这次《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小饼干和围裙妈妈》再版,更多的面向“00后”“10后”,您觉得这两套书中蕴含的家庭教育理念适应于现在的家庭吗?

郑春华:这次智慧熊文化重新把这两套书整理,隆重推出,我感到很欣慰。现在的小朋友看得最多的是动画片《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已经远离了我的原作,呈现出的教育观跟我已经有本质上的不同,这两套书重新推出我非常的高兴。我希望看《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小朋友可以看到我的原著。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至今已经三十年了,到今天仍然有那么多人喜欢,自有它的道理。一个作品流传的久或不久,不是人为的,我写的时候也没想到能流传到今天。或许是因为作品传达了亲情和爱,才会受到大家的喜欢。

98年,《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动画片播放的时候,我正好在德国。有一次我去一个华人家庭做客,那家人的孩子正好是四岁,他跟我说,太奇怪了,孩子对这个动画喜欢得不得了,特别喜欢里面大头儿子。我当时也觉得很奇怪,因为上世纪90年代,相比于德国《猫和老鼠》的画面制作,我们的动画片制作还很落后,但这个孩子就喜欢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后来,我就琢磨出来了,我说是因为爸爸太少陪伴自己的儿子了。因为爸爸要在那立足,整天在诊所。爸爸对儿子要求很严格,但是他们的相处方式让儿子的很多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孩子在看这个作品的时候,其实是满足他生活当中的缺失,他通过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在补偿自己。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和《小饼干和围裙妈妈》更多的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灵陪伴,这是最积极的意义。而对现在的00后、10后来说,我觉得也是给他们生活中的一种补偿。

#儿童节特别报道
相关阅读
上海抗疫 | 上海推行儿童感染者亲子收治模式,监护人经申请可陪护
上海抗疫 | 疫情期间,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免疫力”?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作者郑春华:顺应孩子思维去交流
4位家长教育经:我们不是“田雨岚”丨蓝鲸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