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与华谊的“兄弟局中局”

五年累计赔偿华谊兄弟2.3亿之后,冯小刚和华谊的“对赌”正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文|明晰野望

怼天怼地的“老炮儿”冯小刚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会以“还钱”的方式霸占热搜榜。

前段时间,公布年报的华谊兄弟收到深交所《问询函》发出的连环19问,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冯小刚的欠款问题。

直到5月24日晚间,临近深交所要求的回复函披露截止时间,华谊兄弟才“卡点”发布了关于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阳美拉)2020年度业绩承诺补偿完成的公告。

总结来说,著名导演冯小刚再次“对赌”失败,需要向华谊兄弟支付完成1.68亿元的业绩补偿款。

五年累计赔偿华谊兄弟2.3亿之后,冯小刚和华谊的“对赌”正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谁亏了,谁赚了?

除了娱乐圈的“爽”币结算制,在大部分普通民众心中这笔补偿款真的是天价,但是与五年前那次收购相比,这点钱显然是“小巫见大巫”了。

2015年末,华谊为了与冯小刚“深度捆绑”,以10.5亿元收购冯小刚控制下的东阳美拉70%股权。

同时双方签订对赌协议,2016年~2020年期间,东阳美拉需要分别实现净利润1亿元、1.15亿元、1.32亿元、1.52亿元和1.749亿元(每年15%增长),如果没有完成相关目标,视为“对赌”失败,冯小刚需以现金补足差额。

其实东阳美拉与“皮包公司”无甚区别,当时资产总额仅1.36万元,负债总额为1.91万元,净资产为-0.55万元。这么一家资产 -5000元的公司,估值竟然高达15亿元!

在众人吃惊、不解的质疑声中,华谊兄弟给出了一个官方解释:“二十多年来,冯小刚个人票房发展到32亿元左右,东阳美拉储备的各个项目都是‘冯氏系列喜剧’。这样别人做不了的项目,其IP资产非常有分量。相比其他电影是有保障的,市场号召力会很强。”

换句话说,华谊兄弟豪掷10.5亿元买的不是东阳美拉,而是冯小刚的个人IP。

华谊兄弟如此看重冯小刚并不难理解,在很长时间里,华谊与冯小刚的合作,创出了不少票房奇迹。

《没完没了》、《一声叹息》、《手机》、《夜宴》、《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几乎都是稳坐年度票房TOP3的存在。

华谊兄弟靠着冯小刚的吸金能力,迅速“出圈”,晋升为民营电影公司里的龙头老大。华谊兄弟副董事长王中磊也曾说:“华谊兄弟的天下,有一半是冯小刚打下的。”

华谊兄弟在深交所上市时,《招股说明书》显示,冯小刚的《集结号》和《非诚勿扰》两部影片约占华谊兄弟电影业务收入的40%和总营业收入的18%,以及公司对冯小刚团队有着一定的依赖性。

于是,在完成这笔超10亿的“深度捆绑”后,两个处于高光时刻的伙伴各自开足马力向前冲。

2016年和2017年,凭借票房4.83亿元的《我不是潘金莲》和票房14.23亿元的《芳华》,东阳美拉轻松完成了业绩承诺。

2018年,由于没有新作品上映,冯小刚对赌失败。据华谊兄弟2018年年报,冯小刚愿赌服输,自掏腰包赔给华谊兄弟6821万元。

2019年,《只有芸知道》的票房成绩最终定格在1.56亿元,但这一年冯小刚没赔,东阳美拉以1.64亿元的净利润达到承诺值,或许这家公司也不只是靠票房来赚钱。

今年4月28日,华谊兄弟发布了2020年年报。年报显示,东阳美拉的业绩陷入谷底,全年营收1787万元,净利润仅560万元,与承诺的1.749亿元相差甚远。根据对赌协议,冯小刚需要赔付业绩补偿款约1.68亿元。

五年有两年未达成目标,冯小刚一共要给华谊兄弟支付了2.3亿元业绩补偿款。如果不深究,似乎只要冯小刚拿钱补上,这场“对赌”就算是结束了。

然而,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有人算过极端情况下的对赌协议,即使冯小刚五年来什么也不做,每年都赔给华谊钱,最后也能剩下3.61亿元。

网友调侃,冯小刚自公司被收购起天天睡大觉,也能净赚3亿多,何况他也不是真的什么都没干。

据分析,当初华谊投入了10.5亿元,但在2016年~2020年五年时间里,冯小刚完成了3年的目标业绩,最终用现金还了2.35亿元,这么看他还是赚到了8亿多。

画出来的“大饼”没有实现,但那笔天价收购款不会从冯小刚的口袋里消失,难道最后的受益者就是冯小刚,华谊兄弟真的看走眼了?

对赌协议割了谁的韭菜?

事实上,娱乐圈“好赌者”不在少数,但像华谊与冯小刚这般“不清不楚”到连深交所都要过问的,还真的不多。

“对赌协议”是娱乐圈常见的融资手段,一种是电影票房的对赌,另一种基于股权投资或者收购的对赌。

如果明星、导演对自己的实力、潜力比较自信,认为自己的作品有大爆的可能,就可以创立影视公司以高估值卖给上市公司,得到投资方的资本和资源,为公司创作作品、创造财富。

投资本就是收益与风险并存的活动,投资方与融资方签署了“对赌协议”,承担风险最大的是融资人,实现了协议目标双方皆大欢喜,“赌”输了融资人不仅要自掏腰包赔偿,有时还受制于投资方。

2015年,知名导演高希希(《甜蜜蜜》、《幸福像花儿一样》)与皮涛涛达成对赌协议,皮涛涛以3000亿为高希希的北京希世纪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增资,目的是让其次年上市,结果未达成,高希希要归还本息3600万。

而高希希仅向皮涛涛支付了400万元回购款,剩余三千多元款项至今未付,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认定其为失信被执行人,并发出的限制消费令。

高希希表示,业内有很多人会签对赌协议,自己当时脑子一热也签过,感觉跟签了卖身契一样。由于对自己估计不充分,真正独立经营时各种问题纷至沓来,最终成本失控,对赌失利,损失惨重。

无独有偶,张国立通过冯小刚的介绍,和华谊兄弟签署了“对赌协议”,华谊兄弟收购了张国立名下的浙江常升影视公司70%的股份,并以5年的业绩作为条件。

结果5年后,张国立没有完成“对赌协议”,不得不自己掏腰包还钱,还要在花甲之年到处接活。

张国立曾说过:“过去如果活动、广告不好,多少钱都不接,但现在这一切都变得没有门槛了。我得做个讲诚信的人,想着怎么把钱给人家填上去。”

香港导演周星驰也因为PDAL公司对赌失败,被港媒曝料正在将手上价值约10亿元的香港“天比高”超级豪宅抵押给银行处理,以支付上海文化10.4亿的业绩补偿款。

当然也是有不少明星跑赢了“对赌协议”,2015年杨幂嘉行传媒与尚世传媒“对赌”获得3亿元的投资,按照要求要在三年内完成3.1亿元的纯收入。如果未完成嘉行要赔偿尚世影业3亿,附加15%的利息。

在赌约面前,杨幂马不停蹄拍戏、接综艺,在2016年末,杨幂旗下的嘉行传媒仅完成了2.1亿,直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横空出世,才成功扭转局面,超额完成赌约。

不管“对赌”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能明显的看出,完成赌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旦失败代价远超投资金额,如冯小刚这般“轻轻松松”赚钱的极为少见。

唯一的解释就是,冯小刚赚钱不等于华谊兄弟赔钱,这两兄弟才是深谙资本市场操作法则的幕后高手。

就像1+1未必等于2,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冯小刚的“空壳公司”或许真的就值15亿。

在冯小刚和华谊兄弟的“对赌协议”中,东阳拉美承诺2016年的利润不低于1个亿,且每年增长15%。

东阳美拉年利润1亿,按15倍市盈率估算,这家公司值15亿完全说得过去。华谊花费10.5亿买了70% 的股权值,还可以用“物美价廉”来形容。

华谊兄弟脑子没进水,冯小刚又能稳赚不赔,那是因为有其他人付出了代价。

2015年,国家鼓励文化传媒行业发展,市场自然会掀起炒作文化传媒股的热潮,文化传媒股一飞冲天,估值高到离谱。

同年11月,华谊兄弟的估值水平维持在了55倍市盈率,此时与冯小刚签“对赌协议”,就是一份赤裸裸的“圈钱协议”。

众所周知,除了利润增速外,一家企业的估值水平,和市场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市场情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家公司能不能讲出新故事,现下各大企业疯狂下场造车几乎是同理。

年利润增速缓慢,难找到利润增长点的华谊兄弟,能维持在55倍的市盈率,说明了市场对文化传媒股的认可和期待。

但55倍市盈率是一个倍数,是一个放大器,基数是利润。有10亿利润,企业就能值550亿,有100亿利润,企业就能值5500亿,所以华谊兄弟“急需”利润。

自家原本的业务无法增加利润,而虚增利润是犯法的,华谊的脑筋就动在了并购上。冯小刚就是为华谊量身定制的并购对象,与华谊关系密切、在电影圈有名望,最重要的是冯的电影能赚钱。

1亿的年利润,相当于华谊给了冯小刚15倍的估值,70%股权按10.5亿的价格进行收购,并进入了华谊的利润报表。也就是华谊的利润凭空增长了0.7亿,然后按55倍的估值进行了放大。

换句话说,华谊兄弟55倍的估值里,15倍给了冯小刚,40倍自己拿着。算一算,增长市值里的27%给了冯小刚,73%给了华谊兄弟,算起来,拿大头儿的还是华谊兄弟。

5年内这家空壳公司能带来持续利润,再蹭一点高估值的风口,市值就顺利涨上去,反正都是花股民的钱。时机一到悄悄减持,怎么会管股民的死活呢!

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这一现象在这个收购“资本运作”中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个符合价值投资的东西,被硬生生的玩成了圈钱游戏,股民的血汗钱就这么在并购游戏里被浪费掉了,根本没有创造任何社会价值。

仔细想想,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让人不管输赢都能赚钱的赌局,如果有,那就是庄家赌徒本就是一伙儿的,想吃的是围观群众。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冯小刚“赌”输了!深交所发函华谊,赔多少?何时赔?能赔吗?
华谊兄弟命悬一线:从昔日枭雄到如临深渊,千亿电影泡沫终幻灭
冯小刚,华谊的真兄弟
华谊兄弟押宝冯小刚“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