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证券接二连三“栽跟头”:才被证监会立案,又遭上交所通报批评

海通证券在保荐业务内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质控、内核意见落实不到位、质控部门现场核查有效性不足的问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记者关注到,5月8日,上交所发布公告表示,因对拟IPO企业大连科利德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利德”)保荐核查工作履职尽责不到位,上交所对海通证券(600837.SH;06837.HK)及2名保荐代表人予以通报批评。发行人科利德、容诚会计师事务所也被罚。

2023年6月15日,上交所受理科利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后因项目撤回,上交所于今年2月终止了科利德的发行上市审核。

在发行上市申请过程中,发行人科利德存在科创属性指标相关信息披露不准确、研发人员数量及研发投入金额披露不准确、未充分说明成本核算的准确性等违规行为,相关情况与申报文件披露不一致等情况。

上交所在发行上市审核及现场督导工作中发现,海通证券作为科利德申请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以下简称“首发上市”)项目的保荐人,存在保荐核查工作履职尽责不到位的问题:未充分核查发行人科创属性指标相关信息;未充分核查研发人员认定依据;未充分核查研发投入金额的准确性;未充分核查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海通证券因首发上市保荐业务履职尽责不到位,分别于2023年6月15日、2024年1月29日被采取监管警示、监管谈话的监管措施,并提交了书面整改报告,但未能举一反三,未切实整改到位。上交所在科利德项目现场督导中仍发现,海通证券在保荐业务内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质控、内核意见落实不到位、质控部门现场核查有效性不足的问题。

在研发投入金额披露方面,上交所现场督导发现,科利德参与非研发活动的33名专职研发人员职工薪酬未按照工时进行分摊,均计入研发费用,涉及金额805.36万元。此外,还存在ERP系统账面研发领料数据与原始纸质单据不匹配、发行人研发领料与其实际需求不匹配等违规行为。

研发人员数量、研发投入金额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规定的重要指标。

“海通证券在多个首发保荐业务中履职尽责明显不到位,投行质控内核部门对尽职调查把关不审慎”,上交所表示,因此对海通证券予以通报批评。

此外,张波、周磊作为海通证券指定的科利德首发上市项目的保荐代表人,存在未充分核查发行人科创属性指标相关信息;未充分核查成本核算的准确性的问题,同样被上交所予以通报批评。

事实上,这不是海通证券今年第一次被监管点名。2024年首月,海通证券及相关人员就因保荐不尽责、擅自改招股书等投行业务违规两次遭监管处罚,4名保代被通报批评,3名相关负责人被警示。

3月,因海通证券在相关主体违反限制性规定转让中核钛白2023年非公开发行股票过程中涉嫌违法违规,证监会对海通证券进行立案。

4月,因作为格力债券“21格地02”“22格地02”主承销商和受托管理人未对相关情况分析核查、尽职调查、报告不及时等,海通证券被广东证监局采取责令改正监管措施。

在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之下,IPO现场督导力度得到进一步强化。4月3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3号——现场督导(2024年修订)》发布施行,明确“一督到底”原则、拓宽现场督导覆盖面并强化现场督导中的自律监管。

上交所指出,针对实践中部分督导对象“带病闯关”,在发出现场督导通知书后随意撤销保荐的情况,为切实落实“申报即担责”的监管要求,强化严监管警示震慑,《现场督导指引》明确发行人撤回申请或保荐人撤销保荐不影响督导工作的实施,也不影响对督导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此外,还将增加“随机抽取”的督导对象确定方式,根据以上市公司质量为导向的保荐机构执业质量评价结果,不定期按照不同比例随机抽取已受理项目,对保荐人启动现场督导。

处罚风波不断之外,海通证券业绩也出现大幅下降。2023年,海通证券实现营业收入229.53亿元,归母净利润10.08亿元,分别同比下滑11.54%、84.59%。今年一季度,下滑态势依旧。海通证券2024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7.62亿元,归母净利润9.11亿元,分别同比下滑44.11%、62.56%。